继电器控制电路
能带动继电器工作的CMOS集成块 在人们的习惯中,总认为CMOS集成块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,但实验证明,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,而且工作稳定可靠。实验中所用 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-DC12V微型密封继电器(其线圈电阻为750Ω)。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:
CD4066是四双向模拟开关,集成块SCR1~SCR4为控制端,用于控制四双向模拟开关的通断。当SCR1接高电平时,集成块①、②脚导 通,+12V→K1→集成块①、②脚→电源负极使K1吸合;反之当SCR1输入低电平时,集成块①、②脚开路,K1失电释放,SCR2~SCR4输入高电 平或低电平时状态与SCR1相同。 电路中,继电器线圈两端均反相并联了一只二极管,它是用于保护集成块的,切不可省去,否则在继电器由吸合状态转为释放时,由于电感的作用线圈上将产生较高 的反电动势,极容易导致集成块击穿。并联了二极管后,在继电器由吸合变为释放的瞬间,线圈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短时间的续流回路,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致突变,从 而避免了线圈中反电动势的产生,确保了集成块的安全。 低电压下继电器的吸合措施 常常因为电源电压低于继电器的吸合电压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,事实上,继电器一旦吸合,便可在额定电压的一半左右可靠地工作。因此,可以在开始时给继电器一 个启动电压使其吸合,然后再让其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工作,如图所示的电路便可实现此目的。


1.继电器串联RC电路:电路形式如图1,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。当电路闭合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 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,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,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。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,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,这样就 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,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,使继电器迅速吸合。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,电阻R起限流作 用。
2.继电器并联RC电路:电路形式见图2,电路闭合后,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,断开电路时,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,经RC电路放 电,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,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,起到延时作用。
3.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:电路形式见图3,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。当图中晶体管VT由导通变为截止时,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,这 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在VT的c、e两极间,会使晶体管击穿,并联上二极管后,即可将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钳位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 电压,此值硅管约0.7V,锗管约0.2V,从而避免击穿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。并联二极管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,否则容易损坏晶体管等驱动元 器件。 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 本文介绍一种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,其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。
继电器电路 见图9 。继电器K选用JRC—21F等超小型弱功率电磁继电器,线圈电压选6V,消耗功率0.36W。由于继电器线圈工作电流60mA,比玩具电动机工作电流小,比蜂鸣器、发光二极管工作电流大,因此设计电路时各元件参数介于两者之间,图中参数供参考。在图9继电器电路中,F为衔铁,D为常闭触点,E为常开触点。当控制开关S闭合时,继电器吸合,常开触点F-E接通,发光二极管VD1点亮,R2为限流电阻器。图9控制开关S换成干簧管开关、双金属复片开关,就可以进行磁控和热控自动控制了。继电器触点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常开或常闭触点。由于继电器触点与传感控制电路隔离,选用JRX型继电器,其触点可以接 220V交流电,直接驱动交流电用电器。这些简单的自动控制器有什么用途呢?比如,利用荧(日)光灯中启辉器中的双金属复片,改制成可控温度传感器,制作成简易电子恒温箱、酸奶器,甚至炕头孵化鸡蛋的过热、过冷报警器等。

继电器自动控制电路 如图10~12所示。其中,图10为继 电器光控电路,图11为继电器湿度控制电路,图12为继电器压力控制电路。在图12中,BZ为压电陶瓷片,此时做为压力传感器,敲击时能够产生正、负尖顶 脉冲电信号,加到控制电路输入端,二极管VD1为负尖顶脉冲电流提供通路。电阻器R1和电容器C1组成充放电电路,以增加正向脉冲宽度,延长继电器吸合的 时间。实验时,对压电陶瓷片突然施加或减少压力时,继电器都会吸合、发光二极管点亮一次。如果将图12改装成声控电路,还需要把压电陶瓷片声音传感器产生 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,才能够驱动继电器电路工作。
更多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推荐>>>
电子元件
电子器件
电子元器件
深圳电子展
我 爱方案网
电子元件符号